【延安之行心得体会】延安之行
发布时间:2019-09-24
发布时间:2019-09-24
向往了很久的革命圣地延安,终于有机会可以一睹真容了。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现在似乎都成了电影里的历史,只能在记忆里,现实中是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杨家岭和纪念馆里到处是攒动的人头,解说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分不清楚哪个才是自己解说的声音。导游不停的催促大家抓紧时间,后面的游客也在焦急地等着参观,似乎看一眼,照个像,就是来过了,就够了。完全没有让人思考,让人体会的时间和机会。可是我感觉这些地方有什么好看的呢,不过是些简单的窑洞,不同之处是伟人曾经在这里奋斗过,所以更多的恐怕是要想吧,想这些伟人在这里的生活,通过这些窑洞来感悟红色,来感悟生活,来从心灵上走近伟人,和伟人做一次近距离的沟通。如此嘈杂浮躁的环境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所以我一路只是闭上了嘴巴,跟在讲解员的后面,努力的听,努力的记住,以便清静的时候可以静静的想想,来回味杨家岭,来回味延安。
路上的时间远大于游览的时间,所以我觉得路上的交流是很值得一提的。这次出游我最大的感触也就是同在一个单位,我认识的人屈指可数。是大家都太忙了吗?我觉得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认识同事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消耗掉了。其实我很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自我感觉很有集体主义观念,所有的集体活动只要通知到我,没有不去的,是个爱凑热闹的主。可是工作以后我找不到自己的集体了,见到最多的是教研室的几个老师。这次延安之行让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的年轻的同事,很多有各种特长和爱好的同事,收获很多,真的很开心。会唱歌民歌的王涛、真爱会员的贺健宇、高雅音乐的法语老师,呵呵,想不起她的名字了,是叫王艺吧,很喜欢她。脑袋里都是原代码的计算机老师,姓魏,叫颜俊吧,还有会讲笑话的章晓田。记住了不少,很庆幸能和大家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互相了解,只是时间太短暂,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大家都活跃起来,找到和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不要只是坐在办公室里,7+1 8,在我们身上也适用。
再次感谢工会和教务给我们安排此次延安之行!
---赴延安参观学习的一点感受
七月六日和七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去延安参观学习活动。两天下来,有很多收获。
第一:精心的组织。此次活动前一周,医学院已经开始通知我们,此后还确定了一次。7月5日我因事离开西安,工会洪福良老师给我打了几次电话,后来终于联系到我。晚上工会谢雪老师还发短信确定时间地点。第二天早上所有人都及时赶到,终于见到工会的洪老师和谢老师,教务处的李彬老师和魏老师。洪老师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活跃气氛,是个非常高明的组织者,极具亲和力。经过简短而有趣的自我介绍,我们开始逐渐了解其他的老师,汽车在欢声笑语中离开了西安。
第二:年轻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参加本次活动的主要是授课比赛的老师,包括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教学能手,通过几天的接触,让我们这些很少能有机会谋面的人有个交流的机会,有交流就能碰撞出火花。我们不但领教了几个老师的多才多艺,更体会到他们的热情,积极地对待每件事情及每个人的态度。激情和热情,活力,敏捷而多向的思维,是这群老师的优点。毕竟,要教育一流的人才,自己首先要是个博学的,积极的,宽容的,敏锐和充满活力的导师。在整个行程中,我和李彬老师聊了很久,她有深厚地教育背景,自己又是有20年经验的老师,还是教育学的硕士,英语也非常好,而且充满活力,有这样的好老师,让人对交大的未来充满的期望。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对学生的终生负责,我们设计他们的未来,不能限定他们的发展模式,但我们可以引导,影响他们。这可能和 大学乃大师之谓 是如出一辙的精辟论断。徐正红老师,永远快乐着。卫颜俊老师,永远在思考着他的30种编程语言。 联合国 的教师们带给我们浓烈的异国歌曲和浓重的文化氛围。
第三:延安的过去和现在。我以为,延安和我们在心里上是没有距离的,因为,毕竟我们都是读着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 米酒油膜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座 这样的句子张大的,我们的生活中时刻都没有离开过延安和延安精神这些字符。我之前还没有到过延安,我想延安定是黄土朝天,延河滚滚,人们把白羊肚手巾戴在头上,满大街是撑着红伞,扭着秧歌的朴实群众。当延安以一种现代化的场景突兀的呈现到我眼前是,我禁不住的惊诧。整个延安处于一种火热的建设中,高高的塔吊,冲天的高层建筑,让人目不暇给。
宝塔山,延河,清凉山,凤凰山这些历史古籍骤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有种渺小的感觉,因为我们离它们太近,只能仰望。宝塔依然巍峨,清凉山的现代遗迹让人觉得岁月倏然而逝,也许那里的新华社里还能传出当年的新闻,新华书店里还有主席的理论著作正在印刷。八路军小战士在正在阅读 论持久战 。延河水虽然不在奔腾,但延河桥还在那里,从延河桥那里看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我们默默注视着宝塔,拍遍栏杆,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晚上在延安城区环绕一圈,秧歌还在,红伞还有人撑,虽然人不是故人,但欢乐的心情确是一样的。
第二天去杨家岭和王家坪。很难想象伟大中国的构思从此诞生。延安的生活是艰苦的,抚触历史,让人唏嘘。毛主席的小院子非常普通,陈设极其简陋。看到总理的床时,我的鼻子有点发酸。也许延安的伟大正在于此,这样艰苦的环境,却是他们的孕育建设新中国思想的热土。可以说,延安是考验我党的一个地方,但他们经受住了考验,终于从这里走出去,解放了整个中国。而延安也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新延安和老延安,两个对比相当强烈,这种对比在延安有限的空间里显得更加突兀。诚然,延安也许容不下某些人的转身,但却能容下众多伟人的留恋。根植于老区的建国的思想、必胜的信念以及日后的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理念,就在伟人的运筹帷幄中。思绪仿佛回到过去,看着主席坐在院前的小石头上,接受美国记者斯特朗的采访,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主席大手一挥坚定的说。陈嘉庚老先生吃着主席地里产的土豆,深切的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体现。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时刻以此自省。当我看到大搞建设使得延安群众的休闲地显得局促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建设新延安,还需要 老 思想。别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最终体现。
第四:意外收获。没有想到竟能碰到自己高中的同学---彭玲老师。世界很小,为何我却觉得很大。常联系,总能找到意外的收获。一个人应该积极的应对外界的事物发展,积极向上才能维持心态正常。而正常的心态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两天的旅程如此之短,最后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交流的愉悦竟让我们忘了时光流逝的如此之快,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心灵的一次洗礼呢?感谢教务处和校工会的精心组织。教育者也要接受教育,这难道不是一次很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吗?忽然觉得,我们学校如此高明,如此可爱,如此充满活力。吾爱吾校!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对于延安的向往由来已久,从陕北老乡敲锣打鼓、手捧小米和红枣欢迎红军的电影场景中,从 浩浩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的歌声里,从无数人士千里迢迢奔赴延安望见宝塔山嘴角露出一丝笑容的举动中,从小学读过的 杨家岭的早晨 的记忆中 所以,提到延安,浮现在脑际的就是宝塔山、延河水、那条通向宝塔山的路、窑洞、日出、甚至挂在一起的还有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这些特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对延安的意象。
来到西安之后,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的就是去延安。终于2007年7月6日我有机会参加学校工会和教务处举行的赴延安学习,圆了我的梦。
我想延安在1935年之前绝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处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小镇,历史上是与繁华无缘的,甚至可以说是贫瘠与闭塞的。1935年10月19日,衣衫褴褛的红军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后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入驻延安,从此荒无人烟的陕北高原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亿万优秀青年心中梦想的圣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走出,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因为与中国现代历史的诸多大事结缘而名声大噪,它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具魅力和最为神奇的地方。
站在延河边,眺望宝塔山,我对自己说:延安,我来了,我实实在在地站在了你的面前。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我以前并没有来过,可为什么居然也有种回家的感觉呢?
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延安我们去了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在这里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几乎都保持着原来的风貌,看着这些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他们创造了奇迹的十三年、一个伟大的时代的。在这里有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这里有了 为人民服务 的党的根本宗旨的诞生,墙上 为群众服务 五个大字是这个根本宗旨的前身;在这里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论持久战》的横空出世,鼓舞起民族的信心和斗志;在这里有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在这里有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指引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站在窑洞前,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我终于明白,共产党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武器,没有那么多国外援助,没有那么多资金,却依然很快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一起构成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它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样延安精神在今天也具有极为深远和现实的意义。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心浮躁,享受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现象泛滥。此时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好好学习,踏实工作,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我们还要按照《党章》要求,发扬延安革命光荣传统,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延安之行归来,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感觉到很饥渴,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党的一些基础理论,同时要学习一些新的方针政策,新的事务,与时俱进,用知识和文化来武装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每一个听着《东方红》长大的中国人,关于延安,总有各自内心深处的描摹和长久的期许,不只因为那里是革命的圣地,更在于围绕她的故事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不曾离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经历和真切的生活。
还是小小学生的时候,美术课上我们就学画过宝塔山、延河桥,虽然对于孩子而言,那不过是一次美术作业,却长久占据着我们记忆长廊中最早的版面;伴随郭兰英那曲优美、抒情的《南泥湾》,我们记住了王震和他的三五九旅,更体会到军民鱼水情深的源远流长;追访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我们屏气聆听战火纷飞中延安儿女为理想和真理英勇奋战的日日夜夜;踏着贺敬之《回延安》的韵律和节奏,我们熟悉了这块光荣的土地上众多的地名、风土人情,更体会到了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几代革命者生命中的意义;直到延安人民向毛主席纪念堂运送的十三棵青松,象征毛主席在延安度过的十三载春秋
延安承载了近代中国历史太多的故事和想象,第一代革命者和延安人民一道创造了中国革命史最传奇的神话和辉煌,今天的延安正见证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沧桑巨变。
带着从小在心中描摹的图景,带着对革命圣地长久的期许,我随一行二十余名老师,踏上了追寻历史、对话延安的参观学习之路。
七月六日上午,在校工会组织安排下,本学期授课竞赛和迎评演讲获奖的部分教师前往延安参观学习。虽然只是临时性团队,在工会洪老师的有效调度下,很快大家就消除了陌生感,其中有不少教师此前去过延安,自然就成了大家的义务解说员。应该说:所有的同行的人不只带着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更带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向往和对曾经理想的再次确定而前行。
从物理的空间意义上讲,延安不大,宝塔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巍峨,延河水更没有我期待中的巨浪滔滔,延安并没有呈现出在我心里被刻画了无数次的雄浑壮阔,相反到是延安城内随处可见的正在施工中那写长长高高的塔吊车,提醒我一个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眼前的一切促使我对自己的 朝圣 之旅做出修正:我不只是来印证自己关于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民俗知识,我试图重新思考 延安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和价值。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大约可以作为延安精神的简单概括,它反映出的我党、我军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信心和决心,更体现出共产党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出路问题的坚定信念和高超策略。曾几何时,延安逐渐淡出中国政治舞台的核心,老区的贫弱成了 希望工程 、 爱心工程 扶助的对象。六十年前成千上万的青年、志士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在这里开始了他们追寻真理的人生旅程,六十年后我们走过更短的路程来到这里,能够缅怀些什么有追问什么?对延安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价值认可和生命实践在这一刻、在这一方土地将我们与他们、历史与当下联系在一起。
我不能说自己已经领会了延安精神的实质,通过反思和追问我意识到: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们,没有了对内心理想和信念的坚守,便无从面对物质世界的强迫,更奢谈对物质丰富性的驾御和创造。高速建设中的延安没有让我失望,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 延安精神 告知我一个民族的自信来自哪里,一个奇迹的创造需要怎样坚苦卓绝的奋斗。
延安,我心中永远的圣地。参观延安之感想
向往延安已经很久了,不只是因为这里有令人魂牵梦绕的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更重要的是那曾经激励了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的延安精神。今年的7月,作为今年上半年授课竞赛获奖者的一员,我终于有幸参加了由学校教务处和工会组织的红色之旅,去了我党的革命根据地 延安。
我们在雨过天晴后的清晨出发,下午到达延安城。原本以为延安是一个很破旧的城市,可而当我真正走进它时,却惊喜地发现,它同样有着鳞次栉比的高楼,整齐清洁的大道 也许正是有了国家的和谐发展,让现代文明也逐渐渗透到了延安的每个角落吧。我们走进延安,虽然再也听不见那滚滚的延河水声,可是那巍峨的宝塔山却高高耸立,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一行人主要参观了延安最具代表性的杨家岭、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从杨家岭粗糙的木桌木凳到枣园的铁皮煤油灯、自制纺车,我们极力寻找着延安精神。革命伟人的故居,共产党的指挥官当年的办公地,里面有尘封已久的手摇式电话、火炕、大衣和生活用品,唯一的观后感就是 苦 ,红军的苦,和红军不怕苦的决心和精神,使我感动、敬佩不已!
人们或许都会说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万众一心的凝聚精神。我想说的是:一个民族是需要有自己的信仰和民族精神才会更显强大和团结。延安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代表,同时这种精神应该融化在我们的每个人的行动中。
而这次 红色之旅 正给了我们难得的机会,说实话平时总忙于在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 里进行教研工作,不知不觉中已经磨蚀了一些工作的激情,也难免有一些抱怨。但是这次旅程让不同院系和专业的老师们有了很多的交流,一路上大家不仅谈工作、论科研,说想法,更重要的是在革命圣地共同感受延安精神带给大家的震撼。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或许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和整日忙碌的工作,让我们很久没有认真审视这种最朴素而又是最伟大的精神。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 教育强国 是我们能够实现延安精神的最好途径。特别是我觉得要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 育人 ,更要做到 育心 。要用更积极的心态和热情去面对教学工作,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一所不仅是学术一流,同时更是具备高度人文精神的知名大学,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以交大为荣,让交大的教育精神能够影响中国。虽然我们每个教师是一份微薄的努力,但是一定能够为提高民族的素质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集体巨大的力量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可战争年代形成的延安精神却依旧显示着强大生命力。总之,我将把此次 红色之旅 所汲取到的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以实际行动,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地鞭策自己,以更高昂的工作热情、更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今后的工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